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云视角】暴雨年年有,昆明城何时才能“不看海” 正文

【云视角】暴雨年年有,昆明城何时才能“不看海”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焦点   时间:2024-03-29 02:48:12

处置现场 云南日报供图

  据云南省气象局19日消息,不看海7月19日至21日,云视雨年云南自东向西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角暴青尘传并伴随雷暴、昆明短时强降水、城何局地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不看海过程累积降水量50毫米至70毫米,云视雨年局地可达100毫米至120毫米。角暴

  果不其然,昆明7月19日深夜,城何大雨“如约而至”,不看海不仅刷新了今年昆明下雨时长纪录,云视雨年还刷新了昆明30年来的角暴降雨量纪录。

  各路媒体“狂欢”昆明又可以看海了,昆明纷纷为防汛部门的城何快速应变点赞。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暴雨年年有,海绵城市的建设口号喊了很多年了, 可是“大海”还是年年看。啥时候,防汛部门才不会一遇暴雨就得紧急排险?市民才不用一遇暴雨就要看海?

下雨“看海”几乎成为年度节目

  除了2014年,由于遭遇旱情,昆明降水极少外,近7年来,昆明每年都要在暴雨之后“看海”,网友有调侃“我在大观楼,滇池就在脚下”的,有调侃“来昆明看海”的,有调侃“东方威尼斯名副其实”的,欢乐中透着一丝无奈。

新闻路下段淹积水严重,车辆冒险涉水通行。记者 杨峥 摄

  【2019年】

  2019年7月19日15时开始降下的这场雨,是昆明今年以来下得最长久的一场雨。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降雨在昆明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的7月份降雨量中排名第三。监测数据表明,20日截至上午10时,昆明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降雨量达124.9毫米,整个观测史已经进入前三强。第一名为165.4毫米,发生在1986年的6月7日,第二名是153.3毫米,记载于1957年的9月16日。

  大雨在全市造成60余个点积水。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和人员第一时间出动,有的甚至提前到达易淹点进行巡查,对淹积水进行全面处置,以便尽快恢复交通。

2018年,昆明暴雨后,CCTV的报道画面

  【2018年】

  2018年8月21日,昆明再度遭到暴雨袭城,风雨交加之下,城区出现24个积水点,最深处达到50厘米。

2017年雨后的北站隧道 图片来源于春城晚报

  【2017年】

  2017年7月19日23时许,一场特大暴雨突袭云南省昆明市,暴雨倾泻,水患成灾。主城区91个气象观测站中,有9站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截至20日上午7点,市区共有八十余处淹水,其中五十多个点段交通无法通行。

昆明2016年“看海”模式 图片来源于春城头条

  【2016年】

  2016年9月18日晚至19日,昆明普降暴雨,部分区域一片汪洋,呈现“看海”景象,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或中断。部分路段积水深达四五十厘米,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也被淹没。

2015年对大雨的分析报道 资料图

  【2015年】

  2015年6月21日夜,昆明一场暴雨从天而降,永昌小区、书林街片区降雨量达到87.5毫米,城区降雨超过50毫米的区域包括人民东路片区、大观片区、福海片区、金碧社区、前卫营片区、吴井路片区。防汛、交警、消防等部门紧急处置。

2013年雨后的北京路 资料图

  【2013年】

  2013年7月18日晚至19日,昆明市遭遇强降雨天气,城中多条道路被淹,不少道路积水深达半米以上。市区通往昆明长水机场的多条道路拥堵或无法通行,造成2000余名出港旅客晚到,出行受到严重影响。

极端气候和脆弱基建,让城市内涝“反复发作”

“雨后看海”非昆明独有,图为武汉2013年雨后的情境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据住建部资料显示,一下雨就“看海”的内涝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反复发作”的城市病。据统计,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

  早在2013年,媒体也针对昆明反复淹水的问题采访过专家学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城市化引起的极端气候: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热气上升,形成周边气流向城市汇聚的运动。一旦上升的热气流遭遇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即所谓城市雨岛效应。

  二是脆弱的地下排水系统:由于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建设标准低,后期改造成本高,昆明的排水设施和泄洪河道建设没跟上城市飞速发展的步伐。

  在全国范围内看,这两个原因也被认为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此外,拉尼娜等全球极端气候,也会在某些年份带来特大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排水管道雨污不分离的设计,也在雨季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看海”的日子或将持续?

海绵城市可以蓄积雨水,用于景观。图片来源于昆明日报

  海绵城市建设被普遍认为是能解决城市内涝的法宝。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尤其是昆明作为一个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四缺并存”的地区,将汛期大量雨水收集后重新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6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同年,昆明市完成了《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2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2030年,80%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2016年,昆明市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8.19平方公里,2017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5.03平方公里,2018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6.18平方公里,三年里共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59.4平方公里。

  在具体工作中,多年来,昆明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统筹“大海绵”与“小海绵”建设。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调蓄等措施,对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等实施“小海绵”建设,实现源头减量;开展内涝点治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管网系统,治理河道系统,确保水安全,实现过程控制;划定城市蓝线绿线,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城市河道岸线生态修复及湿地等“大海绵”建设,实现系统治理。

  在今年7月19日这场大雨中,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巡查责任范围市政道路排水情况,15个断交积水点主要集中在市区。

  今年,昆明还计划实施20.7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至此,昆明的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将超过80平方公里。与昆明40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相比,不到四分之一。而且,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也能发现其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工程。雨季还未过去,或许“看海”的日子还会来,然而随着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河道治理、生态恢复等工作推进,“海”会越来越浅,越来越少,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吧。

  云南网编辑范春艳整理 素材来源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网、昆明市政府网、昆明日报、新华网等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