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镜观中国|科技赋能中国农民的丰收年 正文

镜观中国|科技赋能中国农民的丰收年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休闲   时间:2024-03-28 18:12:53
9月23日,镜观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中国全国秋粮大规模收获正陆续展开,科技三国风云变各地农民抓紧开展“三秋”作业,农民展望着一年的收年好收成。

解决吃饭问题,镜观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国中国

如今,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民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现代种业发展,收年强化农业人才培养,镜观加快良田建设,中国中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智能化,农民有力保障我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收年

以新科技、三国风云变新理念支撑起的丰收“新希望”,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2022年9月8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在云南楚雄州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对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水稻新品种“楚粳54号”进行实产验收。这是收割机在测产现场收割“楚粳54号”水稻。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2022年5月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田,工作人员对小麦进行抗病性检查登记。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2021年11月25日,在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隆平生物技术公司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2021年10月12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黄家峁村群众在收获新品种马铃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各地农技专家和科研人员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带动种粮大户积极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让农业科技在泥土里生根,让科技在田野里绽放力量。

↑2022年8月17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沙野(右)和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崔帅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的试验田里测量玉米光合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梨树县共同成立“科技小院”,众多农业相关专业青年大学生分批来到这里,扎根黑土地、保护黑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2022年6月28日,种粮大户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新品种作物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2021年6月8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农民在测量小麦含水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2019年11月6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朝阳东升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在茶园与茶农交流。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2022年4月8日,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一个种粮大户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民驾驶机械对小麦喷药(无人机照片)。小岗村经过标准化农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占该村耕地面积超过90%。新华社发(程毅韬摄)

↑2021年6月11日,农民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驾驶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主要种植“海水稻”品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海滨摄)

↑2021年6月5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二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黄泛区农场已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大型农机合作社,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020年8月12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宇丰米业2万亩高标准水田基地,农民进行田间管护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近年来,在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全程机械化,成为一些地方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着力点。农机向高效率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2022年9月2日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富锦市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这个科技示范园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水稻种子催芽、育秧大棚管控、农田节水灌溉、气象综合信息、水稻田间长势、病虫草害监测等进行全程智能化分析和指导,助力提高水稻产量、种植效率和品质。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2022年4月20日,在安徽省肥东县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植物工厂,工作人员对气雾栽培的蔬菜进行日常管理。大棚内采用物联网技术,将实时监控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汇总到云端平台,工作人员在屏幕前就能对大棚进行智能控制。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2022年4月19日,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的棉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2021年1月14日,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的工控·陌上园智慧农业综合体的智能玻璃大棚内,工作人员在清理无土栽培蔬菜的枯叶。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2020年5月7日,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胜利村,植保无人机在进行小麦条锈病防治喷洒作业。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2020年2月24日,在位于四川省大邑县的四川润地数字农业中心,工作人员查看农田的多光谱图像,利用智能化设备助力春耕春管工作。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如今,在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科技成果让农活更高效、作物更高产。挑着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的中国农民,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22年9月21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武圣宫镇同丰村,当地村民驾驶收割机收获中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2022年9月10日,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街道周家坎村村民在收获稻谷。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2022年8月24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铁炉村,当地党员志愿者通过直播推介销售收获的“孟津梨”。新华社发(黄政伟摄)

↑2022年8月20日,游客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稻田里游览。该片稻田应用了5G核心网加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感联智控”。参与农业观光旅游的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农业科技。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迎丰收节 庆丰收年

天道酬勤 礼赞耕耘

策划:兰红光 赖向东 王建华

统筹:鱼澜

编辑:张善臣 章磊 杜潇逸 徐亮 李京 郭昱 逯阳

摄影:陶明 杨世尧 张国俊 王建威 李紫恒 刘军喜 张楠 许畅 李安 万象 杨冠宇 丁磊 李梦馨 张涛 周牧 陈思汗 陈欣波 梁子栋 程毅韬 王海滨 黄政伟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标签:

责任编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