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正文

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知识   时间:2024-03-29 10:01:41

原标题:数实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党的数实数字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经济神魔星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数字产业集群。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活力激活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在日前阿里研究院举办的数实数字“2023新经济智库大会”上,业内人士齐聚一堂,融合围绕“数实融合的激发经济第三次浪潮”,展开了思想和观点的创新深度碰撞。

数实融合

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落脚到垂直行业,活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数实数字融合是新经济的内涵。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数实融合新赛道,融合中国引领信息化浪潮,激发经济现在处于最好的创新历史机遇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活力数实融合是网络技术创新的新赛道,这条新赛道也是网络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同时,也将激励数字产业化的创新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革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认为,数字经济或者说技术革命的本质是要提升经济的效率,电商鲜活地呈现了数字技术跟实体经济的融合。它快速捕捉消费者新需求,用数字化创造新消费场景,提高消费者体验,推动企业创造新消费产品,让大量具有很好制造能力的企业,变换赛道实现竞争能力提高,神魔星界同时也能够形成新品牌。

“这个过程中,电商平台以及背后的物流体系,为企业营销推广和产品创新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又为生产者创造畅通的流通渠道,实现流通效率提高。这个过程,实现了从需求出发创造供给,然后通过新的供给改善老百姓的消费体验和满足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实现了消费带动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动态平衡循环。”

在讨论推进数实融合要把握哪些关键问题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不仅要重视技术战略、经济产业战略的问题,更要从更广阔的全球视角,从历史的维度,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两个更加核心的问题:一是在要素替代、组织替代、产业替代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问题。二是打造以市场为主体的数实融合动力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引述了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到2032年将超过100万亿元。“展望未来新的十年,数字经济将开启一个量质齐升的进程。”在此背景下,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不仅仅是孤立的技术发展,它们与各种服务深度结合,形成面向千行百业、万物智能的解决方案,成为数实融合的数字产业支撑。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认为,数实融合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是数字技术、数据融入实体经济的各环节、各领域带来的一场变革。这种变革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创新体系的重构,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那些被高度数字化的、能够融入数字经济体系的企业,才能够实现一个快速、高质量的增长。从未来看,这种变革才刚开始,企业需要不断拥抱新技术,插上腾飞翅膀。

开放环境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来自中国信通院等机构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提升。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为何能保持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过去几年数字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政府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我国数字经济从消费服务业起步,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功能,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不断走向成长壮大。未来在数实融合的过程中,政府打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依然很重要。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多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很重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数字技术革命和市场化改革。他说,无论是从企业或者从国家治理的层面,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对于支持下一轮经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得益于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我国已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市场,数据资源领先全球,数字产业创新活跃。

有竞争才更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催生更强动力。对外经贸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勇建议,完善竞争政策的顶层设计,强化法律保障,强调创新和多方面的协同。“竞争和协作对于数字经济这类前沿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尊重市场,以竞争为优先,与行政主导的产业政策形成对应。”

数实融合

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

业内人士认为,数实融合已经历两次发展浪潮,每一次浪潮中,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完成了升级。第一次浪潮是信息技术向工厂、办公室、家庭渗透,诞生了市值万亿规模的企业。第二次浪潮是Web、APP、云计算向消费、商业、支付、物流广泛渗透,诞生了市值十万亿规模的企业。

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看来,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经济产业的深度智能化,即数实融合是实现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他认为,数实融合需要产业进行重大的技术和产业创新,从而跟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在一起,当两大创新深度融合的时候,必然会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在每一次的变革浪潮中,那些抓住机遇穿浪而行的数字化实体企业是推动高增长的主体。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瓴羊智能CEO朋新宇表示,瓴羊是由阿里巴巴成立的专注企业数智服务的品牌,今天的瓴羊已经成为一个数实融合的新物种,集结对数据要素的理解,带着技术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直接面对客户提供数据管理、算法工具、人才培训等服务,和企业一起实现数据驱动,创造新的增长可能。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千行百业带来创新和重构,这已成为当下产业界的共识。在“数实融合:数字与产业的适配”对话环节,刘尚希、朋新宇与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围绕产业智能化转型分享各自观点。

刘尚希认为,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主导的经济形态。以后所有的产业都要数字化,都应当变成数字经济,而实体经济就是有待转型升级的产业,它们是现实和未来的一种关系。胡麒牧以钢铁产业为例,认为推进数实融合空间非常大,可以让生产过程、产品结构更快速匹配市场需求,未来对钢铁产业更好实现绿色发展、降低生产和人工成本等也有很大帮助。朋新宇以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为例,认为数实融合推动企业商业流、工作流、数据流“三流”合一,所有企业数字化背后是先有量化才有优化,有优化才能进化,这是企业推进数实融合或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所在。

针对产业数字化的模式,波士顿咨询Platinion董事总经理陈果认为,中国企业在企业治理、业务运营、市场竞争等各方面面临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推进数字化转型时的情况都不相同,因而也不可能完全复制欧美企业的标准化数字系统道路,或者日本企业的高度自定制数字系统道路,中国企业将走出平台支撑的全新数字化转型之路,对产业价值链的再造强度将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释放出更大能量。要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更好地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表示,数字革命让服务规模化成为可能,并让产业协作突破传统的地缘局限。中国企业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从以往的制造供应全球进化为创新服务全球,将有望掀开新的全球化篇章。

汽车产业

数字化智能化加速

从PC到手机,用现在的眼光看汽车产业,数实融合的汽车产业究竟是产业技术驱动还是智能技术驱动?

“汽车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实体产业。”驭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吴甘沙认为,未来汽车会更像手机一样,具备数字经济指数力量的加持,它是一种电动化、智能化的新物种,而且汽车不再是一个完全标准的产品,它可以千车千面。车价越来越便宜,可选择订阅的增值服务越来越丰富,为车主带来更多舒适和便利,为车企创造更多毛利。

当前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这让汽车产业成为观察数实融合进程的一个生动窗口。

在“数实融合:现在与将来的适配”主题对话环节,高红冰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曾震宇,从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切入,直观探讨汽车产业的数实融合实践。

曾震宇认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明线是新能源化,暗线是智能化,两条线在当下出现交织,推动新能源汽车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对消费者来说,未来可能将更加看重汽车的智能化,也就是智能化的用车体验。

“智能化是汽车工业长期发展的抓手和方向。”高红冰表示,可以看到,智能化已经在帮助电动化或者动力化的革命提升了很大的一个程度,随着车不断的规模化应用,实际上它在生产大量的数据和智能。

朱旭峰表示,除了单车智能引发的汽车动力系统、机械系统的革命外,路的智能化是中国汽车产业数实融合中的另外一个“实”,车路协同或许是中国智慧交通服务的新的发展路径,能够让汽车最终在智能化的大环境里迎来大规模应用。

“动力革命和智能革命共同推动了新能源车的发展,电池技术是有极限和瓶颈的,这就更离不开智能技术来更新迭代。同时也要认识到,动力技术的路线也可能发生变化,新的技术路线崛起也许会把电动汽车完全颠覆,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所有技术的前列,跟进任何有新的苗头的技术研发。”朱旭峰说。

新形势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普遍被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创新点和增长点,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扩大经济发展成果。

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总裁闻佳在大会致辞中提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高度融合必将水到渠成。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从商贸服务数字化切入,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以需求牵引,带动上游一二产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站在数字化浪潮之下,在新一代信息科技的支撑下,数实融合必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记者 郭倩)

标签:

责任编辑: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