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 “一主引领”共舞荆楚未来 正文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 “一主引领”共舞荆楚未来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探索   时间:2024-03-28 19:23:13

原标题:从“一城”到“一圈”,一城从“单点”到“块状”—— “一主引领”共舞荆楚未来

武汉三镇鸟瞰。单点到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武汉之于湖北,状主护美杀手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引领

既要武汉一家“独唱领舞”,共舞还要武汉城市圈九家“合唱共舞”。荆楚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一城描绘荆楚发展新蓝图。单点到块其中,状主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的引领“一主引领”,不再局限于武汉“一城”,共舞而是荆楚既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湖北全域的一城辐射带动作用。

从“一城”到“一圈”,单点到块从“单点”到“块状”,状主武汉“龙头”地位,更加凸显。

新起点、新使命。武汉表示,坚决扛起“一主引领”责任,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更好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从“一城”到“一圈”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战略变化的背后,是省委对区域发展的清晰判断和科学布局。

放眼全球,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日本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

在全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正通过产业外溢、护美杀手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18年,上海“1+8”大都市圈GDP已达9.1万亿元,珠三角城市群则为8.1万亿元。

在我省,武汉城市圈发展已走过16年历程。尽管在交通、产业、市场一体化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不够不协调不充分,仍是最大实际。

2018年,武汉城市圈9城GDP约为2.49万亿元,仅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苏锡常、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也低于同处长江中游的环长株潭城市群。

一城独大,愈发凸显。2019年,武汉实现GDP1.62万亿元,占城市圈比重达60.06%,比2010年上升2.3个百分点,周边仅黄冈、孝感两市GDP超过2000亿元。

而上海大都市圈,除上海外,苏州、无锡均为“万亿俱乐部”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8城中,株洲、岳阳、常德、衡阳GDP均已超过3000亿元,湘潭也达2000亿元以上,区域发展更为均衡。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覃道明分析认为,一是相较于其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上具体举措不够,一体化进程缓慢。二是武汉仍面临“大而不强”问题,城市发展能级不够,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在产业上,多年来武汉产业结构偏重,一些主导产业如钢铁、化工,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导致产业链无法拉长做强,这既不利于武汉自身发展,也难以向周边城市辐射扩散。

这与武汉城市圈的综合承载力并不匹配。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周阳研究发现,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承载力指数方面,武汉城市圈都紧随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不弱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其中,社会承载力指数甚至超过长三角,处于领先水平;未来能继续承载的人口规模达600万,超过了环鄱阳湖、环长株潭城市群总和。“武汉城市圈更应奋发图强,把综合承载能力的‘可能’尽快变成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和‘现实’。”

“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区域发展强不强,中心城市是重要标志。

省委全会提出,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覃道明认为,武汉能否成为“湖北的上海”,首先取决于自身城市能级。必须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发挥武汉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强功能”。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薇认为,大武汉之“大”,不仅体现在规模之“大”,更要体现在功能之“强”。近年来,武汉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产业体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有明显差距。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实力体现。2019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67.27亿元、占GDP的25.69%,远低于深圳9231亿元和34.3%的水平。去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武汉仅入围7家,排名全国城市第17位,不仅落后于北上广深,也少于杭州、苏州、成都、无锡、宁波等地。

创新力代表着城市竞争力。武汉拥有9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但科教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比较严重。2017年,合肥获批全国第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8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而武汉大科学装置只有2个,仍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强则湖北强。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说,落实省委“一主引领”要求,武汉必须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强,要强在综合实力。武汉2019年GDP1.62万亿元,只有上海的42.5%,深圳的60.2%,广州、重庆的68.7%左右。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武汉经济总量位次有所下滑,上半年被杭州、南京、天津反超,前三季度武汉反超天津,但仍落后于杭州、南京。面对“标兵越来越远、追兵加速反超”的局面,武汉提出,全面发力,加快提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实现争先进位。

强,要强在产业实力。武汉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工业41个大类的38个门类,但产业链不够长,产业附加值不高。为此,武汉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氢能、海洋装备、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

在光谷,光电子优势产业正向“光芯屏端网”产业全面拓展,规模已近万亿元。今年以来,华为长江鲲鹏、浪潮华中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立志,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

强,还要强在科技实力。75名院士、P4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丰富的科技资源如何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武汉明确路径:打通两个“一公里”。

“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率先启动。47名院士、37名专家,引领光电子、人工智能、数字、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十大高端产业集群。武汉希望,以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产业能级。

瞄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武汉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加大科研投入布局。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和光谷科学岛,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四不像”机构和国家创新中心抓紧建设。未来,这里将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大走廊沿线城市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聚集发展。

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

省委全会指出,武汉城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让“1+8”协同协作、一体发展。

对此,武汉市认为,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所在,既是省委的重托、更是武汉的责任,必须彰显省会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实现武汉城市圈升级发展。

在这场“合唱共舞”中,光谷科创、先进制造、临空经济“三大走廊”,依托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最闪亮的舞台。

其中,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高新为核心,向着鄂州、黄石、黄冈等地拓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总部经济三条千亿创新产业带,为沿线城市带来发展机遇。

紧邻光谷的鄂州葛店开发区,率先尝到甜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的占到四分之一。围绕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数百家上下游“隐形冠军”企业在此聚集。总部在光谷、生产在葛店,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

在黄石,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104家电子信息企业扎堆,年均增速超过60%。今年,黄石在光谷设立离岸科创中心,为两地产业协作搭建平台。

对接武汉,协同发展。在武汉另一端,汉孝一体正在提速。今年1月至9月,孝感共签约引进武汉区域客商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6个,占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1/3,投资总额455.92亿元,占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的41.87%。

然而,在“合唱共舞”中,一些不和谐的障碍、壁垒仍然突出。

在孝感,有园区表示,武汉外溢的产业多集中在纺织、家具制造等领域,规模偏小,质量不优。

在鄂州,有企业反映,两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户口在葛店,无法共享光谷的优质教育资源,制约了人才流动。此外,在科学仪器设施使用等方面,葛店企业也很难享受到光谷的同等优惠政策。

孝感市汉孝一体化办公室主任陈学主坦言,两地对接还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省级层面缺少相对固定工作推进机制,武汉市也没有专门的对接机构,在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互动融合等方面还远远不够。“长三角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今年已经启动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这种对接的力度与广度,令人羡慕。”

城市圈之“圈”,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更是内部之间打破壁垒、拆除藩篱,实现要素顺畅流动,差异化发展。省政府咨询委员、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当前武汉城市圈还面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突出、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密切、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推进机制,深入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市场、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他建议武汉将食品饮料、化工、一般性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扩散转移,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实现周边总部向武汉迁移、生产基地迁往周边的“双迁模式”,实现城市群共赢发展。

覃道明认为,在这场“合唱共舞”中,武汉首先要加快科技创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拉长产业链,让企业做到“头部”(地区总部)在武汉,“身子”(工厂)在城市圈其他城市,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邹薇建议,按照“一核两翼四极”推动武汉现代化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核”,即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两翼”,即武汉都市圈通过高铁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协同发展。贯通“四极”,即发展长江中游新型城市群,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打造成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新的区域增长动力源。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