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西宁:科技服务“跑在前” 助力企业“活水来” 正文

西宁:科技服务“跑在前” 助力企业“活水来”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热点   时间:2024-03-29 01:18:50

原标题:西宁:科技服务“跑在前” 助力企业“活水来”

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拉晶车间的跑在前操作员正在拉晶运行参数设置。

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拉晶车间。西宁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天域帝尊就要帮助企业用足、服务用好国家和省、助力市层面的企业各项优惠政策,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活水为此,跑在前我们深入园区、西宁包保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帮助企业建立科技管理制度,服务组织科研项目,助力促进对外科技合作,企业最大限度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税收减免政策。活水”西宁市科技局副局长戴航在谈到西宁市科技服务业的跑在前发展时说。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倡导创新发展的理念,全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能力不断增强。西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有的放矢,在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有效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而今,作为青藏高原唯一的天域帝尊国家创新型城市,西宁市现有科研机构50家,占全省的83%;国家级、省部共建实验室2家,占全省的100%;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2家,占全省的94%;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占全省的76%;高新技术企业167家,占全省的76% ;省级科技型企业292家,占全省的64%。市级科技型企业254家、企业研发中心78家,市级农业科技园11家,西宁市科普教育基地28家。同时,2020年专利授权量326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4件。

释放政策红利

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从多晶硅生产、切片到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支架、电站建设开发运行……如今的青海已初步构建了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逆变器、光伏电站等为一体的研发制造产业链。

6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的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单晶硅生产车间,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各种机器在飞速运转,截断、全自动切方、滚磨……各生产环节井然有序,自动化程度高。据了解,目前该公司一年的产能近4000吨太阳能级单晶硅棒,并且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制造业纳税人,青海阳光新能源就是多重优惠的受益者。“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为此,我们对新技术、新方向的研究和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至2020年,公司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616.19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近856.82万元,2021年预计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近3100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约348.75余万元。”企业科技部项目经理宋生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表示,“这节省下的税款,让我们更有动力和底气搞研发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今年1月1日起,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这项减税举措中的“硬菜”也于日前正式落地,成为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

“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将进一步减轻研发投入的费用负担,进一步激励企业投入更多力量与资源到研发和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精准将政策推送给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各项政策直达快享。”戴航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发展,西宁市重磅政策举措连发,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等文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资金保障,科技投入、科技专项资金保持10%以上年均增速,政府财政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显著,全市R&D投入强度年均增长率1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6年的49.14%增长到2019年的57%。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日趋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当好贴心“店小二”

服务企业零距离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这“一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要走完却并不容易。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西宁市科技局秉持“科技市场大家建、科技资源大家用”的统筹理念,促进科技全要素聚集、内外资源聚合,实现科技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聚变,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建成了“线上+线下+专业服务市场”立体化服务的西宁科技大市场,助推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和技术的跨区域转移,实现成果转化。

“优化服务保障,研究分析企业需求,注重‘跑企业’的实效,我们要跑得勤,更要跑出高效、高质量,全心全意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全力做好精准服务。”西宁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马海玲介绍说。

据介绍,西宁科技大市场自2019年5月建成启动以来,以线上网络服务平台为载体,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产学研深度结合为主线,采取‘省外+省内’、‘大转化+精对接’、‘科技大讲堂’等方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服务力度。

深入园区,精准指导企业创新发展。西宁科技大市场工作人员包保园区,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截至目前,服务企业600余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近百项,协助企业对接人才服务事项60余项。为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2020年集中开展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归集指导和培训,为200余家企业开展研发投入人员培训、账务归集、税收减免等服务指导。

深耕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先后举办了8场成果对接会,其中2020年举办西宁首届成果对接会和“相约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促成科技合作项目59项,技术合同成交1.13亿元,签约履行率达到97%。创新创业大赛有35个企业组和44个团队组参加,12个优质项目获奖,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2021年5月举办2021年西宁-兰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共促成合作签约项目13项协议总资金2715万元。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给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心剂”,让不少企业铆足劲儿地扩大生产、持续研发。和青海阳光新能源一样,不少企业也感受到了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带来的“暖意”。

“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享受一些政策,掌握政策要点,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经常走访企业,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我们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我们持续深耕核心源头技术创新,布局新技术应用研发落地,现在,我们的EB炉设备制造、钛合金生产研发走在了国内行业的发展前列,接下来希望可以步入高速发展的新赛道。”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副主任杜彬说道。

同时,西宁科技大市场统筹汇集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引进社会科技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移植落地省市科技职能服务窗口,采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为西宁地区乃至全省提供技术交易、成果转化、项目受理、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全方位一站式创新资源展示和科技创新服务。全力打造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功能最完善的青藏高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优化载体布局

共筑创新格局

当前,瞄准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借力发达地区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增强全市科技支撑能力成为西宁市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5月25日,“2021年西宁—兰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举办。此次对接会以“深化兰西科技合作交流,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通过主题论坛、成果、需求发布和项目合作签约,全面展示了近年来西宁、兰州两市科技创新成果,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人才、技术、成果和项目有效对接,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兰西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戴航介绍,目前还建成了西宁北京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西宁浦东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借助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共筑创新发展新格局。与武汉、兰州、西安、宁波、洛阳、运城等地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科技招商推动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平台“四个落地”,促成69个合作项目签约,并对重点合作项目给予科技项目支持。

今年,西宁市深化与武汉合作,落实西宁地区相关单位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在水生植物培育、湟水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同时,与兰州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支持两地创新主体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锂电研究院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另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注重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倾斜,根据全市产业创新特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选择创新实力突出的优势骨干企业,鼓励、引导建设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宋翠茹)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