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透视中国工矿遗存重生之路 正文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透视中国工矿遗存重生之路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热点   时间:2024-03-29 06:59:10

原标题: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透视中国工矿遗存重生之路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透视中国工矿遗存重生之路

( 2022-04-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北京798艺术区成为文化创意策源地,活上海深坑酒店把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起存重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跻身热门旅游地……

行走中国大地,到火阎氏三国一处处曾经沉睡的起透工矿遗存“活”起来,由此带动的视中生新产业、新业态、国工新模式正在“火”起来。矿遗

从废弃到唤醒再到蝶变、活升级,从起存重工矿遗存的到火重生之路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经济跨越关口、贯彻新发展理念、起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视中生进程。

唤醒——活化优化,国工工矿遗存迎来新机遇

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矿遗首钢园,连绵山脉、活钢厂遗存、冬奥场馆相互映衬,构成独特景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他的印象中,这里高耸的冷却塔曾是首都工业化的一大标志。如今,冷却塔旁由他担当总设计师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成为新地标。

2010年12月,占地面积达863万平方米的钢铁巨人停下奔跑的脚步。从全面停产到重新规划,从整体保护到有效更新,此后十几年间,走过百年历程的阎氏三国首钢得以脱胎换骨。

“巨人醒过来了。”张利说,首钢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更印证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随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持续推进,我国一些工矿企业在关停、迁址、重组中遗留下大批老旧工业厂房、废弃矿山,一度成为闲置资源,甚至是负资产。

我国具有遗产价值的工矿遗存资源丰富,形态多样,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各类工业遗产近1000处。

自然资源部已开展全国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仅黄河流域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500多万亩,占全国总量近50%。

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唤醒它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说:“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在世界工业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因此,许多工矿遗存具有工业文明遗产价值,必须有选择性地加以保护,实现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走进位于路北区的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一边是修旧如旧的水泥厂,陈列着水泥窑系统、发电机组等工业文物以及从1889年至2008年间的2000余卷工业档案;另一边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一家家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特色餐厅充满时尚气息。

从“城市疮疤”通过“腾笼换鸟”得以活化,到“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实现优化,各地结合工矿遗存自身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唤醒方式。

“对于工矿遗存,首先要对濒危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明确管理职责,实现有章可循。”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说。

2018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发布,目前已确定5批共194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如湖北省黄石市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编制了工业遗产地图,四川省发布了省级工业遗产名单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和区域对约400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治理修复。进入“十四五”,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重点区域废弃矿山治理修复。

“工矿遗存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保持历史定力与耐心。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矿遗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遗产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实现有机结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孙星说。

蝶变——巧用妙用,工矿遗存涌动新活力

今年春天,享有盛誉的德国伊达斯建筑论坛举办展览,聚焦一个不同寻常的主题:中国浙江农村的废弃采石场。

一个几十米高的赭色山石围合的石宕,产生了独特的声学效果,被改造为上演传统戏曲的剧场;另一个石宕被改造为户外展厅,石匠工人在那里演示历经千年的采石工艺;还有一些石宕被设计为茶室、书房,游客站在依石而建的平台可以观赏优美风光……

地处浙江南部的缙云县凝灰岩蕴藏量丰富,当地不少人长期以采石为生,县域内有3000多座形态各异的矿洞遗迹,一部分还存在坍塌风险。当地独树一帜改造利用石宕的成果,在这次展览上进行了展示。

承担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徐甜甜说:“整个改造用时不到6个月,本着少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资金投入并不多,但达到了艺术性、实用性、收益性兼具,实现了变废为宝。”

论坛创办人克里斯汀·弗雷思认为,德国有很多类似的露天和地下矿山,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人完成的这个项目,为世界各地的废弃采石场提供了一种再利用的典范。

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巧用妙用,我国工矿遗存保护利用逐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实施生态修复,焕发新生机——

四川省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是由工矿废弃地通过复垦形成的移民新村。2012年开始,这里被改造成千亩良田,600多户村民从矿山上搬下来,发展蔬菜种植,建起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小石村也曾因矿而兴,后因煤矿关闭日渐萧条。2017年,在外经商的当地村民岳付飞回到村里,对村子重新规划改造,通过发展民宿旅游“起死回生”,村民渐渐返乡,不少新村民纷纷来此落户。

近年来,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包括废弃矿山复垦在内的生态修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盘活了存量建设用地,优化了产业布局,一举多得。

实现动能转换,培育新业态——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批陶瓷企业陆续搬出寸土寸金的城区,曾经辉煌的瓷厂厂房被闲置,一些厂区内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承载着城市名片和历史记忆的老工厂如何利用?

“我们发现这座城市有大量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景漂’,如何利用这些老厂区的艺术氛围,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是实施陶溪川项目规划设计的初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说。

今天,走在陶溪川,能够看到昔日的老窑炉、烧炼车间被打造成美术馆、博物馆,过去灯火通明的彩绘车间化身为艺术工作室、教育研学基地。陶溪川开放以来吸引了200余位艺术家驻场创作,每周举办面向全国青年创客的创意集市。

“工矿遗存并非升级发展中的历史包袱,只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相结合,有选择地加以保护,有效开发,就会激发出新的创造力、生产力。”张柏春说。

推进有机融合,催生新模式——

吉林省长春市东盛大街,吉林柴油机厂原址上建有一个充满工业风的社区,现代建筑与老厂房在这里和谐共存。

社区内的广场上摆放着一件巨大的柴油发动机雕塑,弧形挡墙外侧包裹着红色的锈板,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吉柴的发展历史;沿挡墙走一圈,就能了解吉林柴油机厂的成就。整个社区既有浓厚历史感,又充满生机活力。

“将工矿遗存与社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为推进老工业基地类似遗存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吉林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会长傅佳欣说。

升级——精准有序,工矿遗存走向新轨道

位于湖南省娄底市的冷水江锑煤矿区,开采利用超过120年。这里曾经废渣堆占土地,山体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水体污染,动植物多样性退化,多处地面沉陷,房屋、耕地受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实施修复后,当地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碎片化分布的羊牯岭碉堡、采矿演示场、锡矿山展览馆等丰富资源串联起来,探索出“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工矿遗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彰、层级不高等现象,一窝蜂改造成产业园区项目,导致同质化竞争,有的陷入新的生存困境。

张柏春认为,工矿遗存保护上不能泛化,并非所有老工矿都有保存价值;利用上不可一哄而上,应当实现精准化分类,明确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开发的底线在哪里。

他认为,兼顾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应该是正确的开发方向。

根据8部门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我国将推动建立健全分级保护机制,完善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开展工业遗产认定,形成分层分级保护利用体系,让更多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利用。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区面临生态系统受损退化严重、生态修复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局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参与渠道不畅通、支持政策不明确、回报路径不清晰等问题。

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正引导各地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去年底,国办印发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

工矿遗存保护与开发正迎来新的春天。

(记者赵超、熊争艳、王立彬、张辛欣、屈婷)(赵超 熊争艳 王立彬 张辛欣 屈婷)

标签:

责任编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