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云南景谷:“七个一批”破解170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三大难题 正文

云南景谷:“七个一批”破解170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三大难题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知识   时间:2024-03-28 18:17:05

  搬出大山后如何融入当地的七个一批生活;如何让搬迁群众实现自身发展,在改变居住环境的云南余名易地同时也增加更多的收入,走上小康路,景谷综武:我在少林刷成就面对搬迁群众产业、破解就业和管理三大难题,搬迁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结合实际,群众用“七个一批”逐步破解。大难

  “七个一批”即:就近就地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解决一批、七个一批就近就便培训就业务工解决一批、云南余名易地培养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就业解决一批、景谷原迁出区土地流转解决一批、破解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一批、搬迁扶持发展扶贫车间解决一批、群众扶持光伏发电解决一批“七个一批”等方式帮助群众增收,大难破解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七个一批难题。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核定下达普洱市景谷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模14292人,其中,2016年4319人,2017年9973人;景谷县实际搬迁4543户17247人,其中建档立卡3721户14292人;全县共建设72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2543户9736人,集中安置比例68.1%;分散安置1178户4556人,分散安置比例31.9%。

  就近就地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让搬迁群众住新家置新业

  2018年普进一家从永平镇金木村搬到集镇旁边开始了新的生活。

  曾经在外打工的普进回到金木后开始发展养鸡,但由于老家金木村离集镇有六十多公里,综武:我在少林刷成就因为离市场较远卖鸡就成了问题,交通运输这块就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成本。

  搬到永平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普进和妻子租下了二十多亩山林开始大规模发展养鸡。仅2019年,普进出售鸡三万多只,纯收入20多万元。

  “如果还在老家,肯定发展不了这么大的养殖规模。在老家,一个是运输不方便,再一个是没有这么大的市场,来到这里后学校、工厂多,市场就更大。再说,要往外运输交通条件也更好。”普进说,从老家搬到新的安置点后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对于他来说创业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合作社成为搬迁群众的靠山

  景谷博宏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是永平镇易地搬迁群众代表选出来的一家专门为易地搬迁群众做好产业、就业、培训等方面服务的专业合作社。

  据博宏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周仕俊介绍,该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有社员1184户,其中有757户建档立卡户,3000多人。截至目前,已经推荐了20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到省内外、市、县内外、镇内务工。

  目前,博宏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已租下了600亩左右的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为租不到土地易地搬迁户准备的,如果哪家租不到土地就可以到合作社租,合作社按成本价租给老百姓。根据节令,合作社还发展短平快的产业,给那些易地搬迁的弱劳力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

  “我们老百姓已经跨出了一只脚,另一只脚还不敢跟着来,我们合作社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把另一只脚也提起来,让他们踏实的在新家落地。”周仕俊告诉记者,合作社2019年培训了挖机、电焊、修理、种植养殖技术等2800多人,今年还准备培训计算机、种植养殖等,计划在培训2000人左右。

  永平镇24个集中安置点的易地搬迁农户中有800多户到安置区附近流转或租赁土地近2000亩,发展种植烤烟、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户均增收2.7余万元。

  2019年,易地搬迁户董新平和其他八户易地搬迁户一起从景谷博宏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承包了260亩土地种上了荷兰豆,一季下来9户人家户均纯收入近五万元。董新平告诉记者,要是在老家想都不敢想能种这么多地,接下来他们还想租更多的土地,发展产业。

  “你统计一下今天去地里干活的有多少人,然后带着他们去把化肥下车……”正在安排工作的是碧安乡板粟地集中安置点党支部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魏学华。

  魏学华家离集镇58多公里,2015年魏学华学会了在网上卖茶,客户第一天拍下一公斤、两公斤茶,第二天必须得来到乡上发货,这来来去去的成本不说,有时遇到下雨还出不来,还会遭到客户的投诉,再加上老家非常缺水,那时的魏学华就有着非常强烈地搬迁愿望。

  搬迁后的老魏对于新生活信心满满,主动承担起了整个安置点的管理工作。自从当上了管理委员会主任,魏学华每天都很忙,帮老百姓对接外出务工,对接租赁土地发展产业……。

  “今天派出去几个人,要做几个小时,工资怎么结,几天结账……这些我们都要对接好,因为老百姓才出来,这些我们要慢慢教给他们。”魏学华告诉记者。

  碧安乡板粟地集中安置点安置了来自全乡11个村60个村民小组共255户1033人,是普洱市五个安置人口上千人的安置点之一。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这样一个“大寨子”对于管理委员会的17个人来说也是够忙。

  “我们有陀螺队、跳笙队,文化活动很丰富。接下来还会有扶贫车间……”魏学华高兴地给记者介绍着他们“村”里的大事小情。

  太阳送钱来 光伏发电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碧安乡光明村是一个布朗族直过民族村,居住在老困蚌村民小组的陶文富一家和寨子里的60多户人家一样长期受缺水、交通不便、产业发展难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困扰。

  2018年,陶文富和邻居们一起搬到了离碧安乡集镇只有2.6公里的板粟地集中安置点。来到新的安置点后,陶文富加入了碧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忙完农活,农闲时节陶文富又在本地打工,孩子上学也很方便。

  2020年1月,陶文富里的房顶上支起了30平方左右的光伏发电站。3月21日,陶文富就分到了两个月1165.26元的光伏发电收益。今年,陶文富家又添了二宝,家庭人口增多了,收入也比在老家增加了。

  “以前苦日子过怕了,住的是用茅草房、吃的是山茅野菜,现在日子好了,遗憾的是自己老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长命百岁,好好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陶文富76岁的妈妈说。

  据了解,景谷县在光照资源较好的搬迁安置区积极推广“光伏+种植”“光伏+养殖”“光伏+农产品深加工”等模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目前,在碧安乡通过争取上海市对口支援项目,投资600万元在易地搬迁农户房顶建设843.25kw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解决产业就业265户1012人,截至2020年2月底收益金额12.8万元。

  就业组织化 搬迁群众领工资

  “要是不来到这样的环境,是找不到这样的活计干的。我们在老家干活只是互相帮忙,没有工钱的。”永平镇50多岁的易地搬迁户李正平搬出老家后,通过技术培训后就一直在镇里的一家水泥制品厂打工,因为干活扎实,每个月老板给开的工资是4500元。

  搬迁工作中,景谷县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了劳务合作社,群众进行劳务需求登记后,合作社积极为搬迁群众寻找合适岗位。目前,通过向集镇附近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情况,为搬迁群众提供苗圃花地、木材加工厂、蔬菜种植、西瓜种植、糖业企业、砍蔗工人等务工岗位2000余个,实现就近就便就业3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约30万余元。

  与此同时,还建立完善了县级搬迁安置点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站,在各乡(镇)建立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服务站点,并积极与劳务输入地企业对接,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劳动力输出工作力度,引导和帮助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就业。通过开发乡村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既有效解决了安置点环境卫生、道路保通等问题,又解决了特殊困难农户发展产业难、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

  2019年,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900余个,重点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经考核合格后按每人每月300元发放劳务报酬,可增加年收入3600元。

  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有保障,景谷县着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后续管理措施,在“稳得住”上狠下工夫。发挥县城和产业园区企业多、用工多的优势,支持和引导搬迁对象就近就业,确保贫困搬迁家庭至少有1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让农户在迁入地有谋生能力,生活稳定,无后顾之忧;结合“二5四1”产业扶持政策,制发《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就业实施方案》,对产业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保证了搬迁群众从项目建设、质量监督、验收、搬迁入住的组织和集中安置点产业就业发展配套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参与,使其成为党委政府与搬迁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了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村民自治、群团组织等机制,确保了新村和谐稳定,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的建立通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了脱贫发展。

  据了解,2020年景谷县投入易地搬迁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共5000万。截至4月10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编制10个乡镇已经完成,项目建设共70个,已完成投资1629.82万元。

  据了解,在下一步工作中,景谷县将紧紧围绕集中安置点“50个工作目标”及有关标准,因地制宜,补齐短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加强产业谋划和培育,提升搬迁质量和成效,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提高搬迁群众生活幸福感。

  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供图

标签:

责任编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