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财智头条】“网络水军”浑水摸鱼,有偿删帖背后的灰黑色产业链 正文

【财智头条】“网络水军”浑水摸鱼,有偿删帖背后的灰黑色产业链

来源:蓝琛资讯网   作者:综合   时间:2024-03-28 17:43:06

微信图片_20220909180024.jpg

图源:卡乐图片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网络水军一天可获利数万元,财智产业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

  近年来,头条犬系女友,汤圆少女追夫记关于有偿删帖的浑水黑色灰黑色产业链并不少见。山东、摸鱼广东等地的有偿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有偿删帖案件,涉案金额多在数百万元甚至高达数千万元。删帖

  早在2015年1月21日,背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曾宣布,网络水军联合多部门启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财智产业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升级监管措施,头条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根治,浑水黑色且已经形成了灰黑色产业链。摸鱼

  此前,有偿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是删帖谁让“有偿删帖”如此疯狂?》表示:“‘有偿删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发大财的职业,这种以犯罪行为赚钱的手段,必须引起重视。打击删帖公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法治网,从源头上清除‘有偿删帖’存在的土壤,充分保障网络空间的晴朗和网民权益。”

  事实上,有偿删帖的主体不单单涉及明星,此前甚至发生了官员雇人删帖的行为。

  今年6月底,咸宁市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犬系女友,汤圆少女追夫记市公安局局长肖天树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通报中出现了一个较为罕见的细节——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删除网络负面帖文谋利。

  但,打击“有偿删帖”的行动从未停止。

  严打“网络水军”

  9月8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扎实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打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违法犯罪取得的成效情况。

  公安部依法严打“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对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4类“网络水军”实施集群打击,“百日行动”以来破案147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85名,依法关停“网络水军”账号21万余个、非法网站185个,清理网上违法有害信息12.7万条,解散涉案网络群组6.3万个。

微信图片_20220909180028.jpg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介绍,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快速兴起,随之出现了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各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今年已累计侦办相关案件339起,超过历年的全年侦办案件总数。

  “网络水军”犯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是“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为吸引流量,赚取平台奖励,利用各类网络热点收割流量,有的为吸引眼球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恶性谣言。如,重庆网民周某为制造热点吸引流量,录制发布视频,谎称自己系新冠病毒患者并发布不当言论,引发网民大量转发,严重扰乱疫情防控管理秩序,被依法刑事拘留。

  二是“网络水军”舆情敲诈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开办假冒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以撰写、炒作负面信息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如,广东公安机关打掉一个专门撰写发布装修公司负面信息并实施敲诈勒索的“网络水军”犯罪团伙,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查明该团伙在网上发布全国各地50余家装修公司的负面信息,非法牟利50余万元。

  三是“网络水军”刷量控评违法犯罪。当前,一些企业、个人盲目追求对其商品和信息的正面内容及转发、点赞数量等流量指标,寻求有偿刷量炒作服务,滋生有偿刷量控评乱象。如,山东公安机关摧毁一个“网络水军”流量造假产业链,打掉相关“网络水军”团伙2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1名,扣押作案手机3000余部,查获操控虚假流量的网络平台68个、网络账号20余万个,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四是“网络水军”有偿删帖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长期提供有偿删除、屏蔽网上负面信息服务,涉及食品、医疗、文娱、电商等多个行业领域,侵犯群众知情权,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如,江苏公安机关打掉一个“网络水军”有偿删帖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5名,查获涉案合同800余份,查明该团伙为30余家企业和50余名明星艺人提供有偿删帖服务,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孙劲峰表示,公安机关将聚焦“网络水军”突出问题,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思路,依法严厉对“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实施集群打击,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网络水军”如何浑水摸鱼?

  “点个赞、发条评论就能有几毛到几元的收入。这种时间灵活、工作量不大的‘兼职’,对想赚点零花钱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潇潇表示。

  而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络“水军”主要是一些兼职人员,他们在网上接单,刷好评、写推广软文、泼污水来挣零花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网络“水军”既有机器账号,也有真人账号。机器账号俗称“僵尸号”,主页通常都是批量的广告宣传,容易造成“一眼假”。而真人账号则因更为个性化的表达,在网络炒作中更受青睐。

  据半月谈此前报道,一些“水军”公司披着公关公司的“马甲”,实则是几个人的“小作坊”,大量收集真人账号。由于雇佣专职“水军”成本高,他们瞄准了兼职群体。

  事实上,水军的招募覆盖各种社交平台。

  在QQ以“推广”、“数据维护”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存在大量提供“水军”购买服务的QQ群。

  广州市民刘方方(化名)说,不少朋友都加入了兼职“水军”群。“起初是某个人在微博上看到招募。为了挣钱,我们几个人都跟着她进群当了‘水军’。”

  不仅如此,据“水军”招募者透露,拉人头还可以提成。这种招募方式使兼职“水军”社群病毒式膨胀。

  “购买‘水军’服务的过程一般来说需要多层级流转,每一层级的获利都是赚取差价。做推广的多数兼职人员,位于这个灰色产业链的最底层”,广州市白云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肖雅菁介绍。

  这些只是“水军”的一个缩影。围绕注意力做文章,早已形成一个闭环套路。

  注册账号“傍名人”,或伪装专业人士,是“网络水军”的常见招数。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一诈骗团伙招募众多大中专毕业生,将其伪装成知名证券公司的股票分析师,并利用“水军”炒作,引诱股民到虚假的股票App上进行注册交易,从而非法牟利。

  不仅如此,微信公号也是其活跃的阵地。没有热点“水军”也能制造热点。有的打着分享养生信息的幌子,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编噱头,发布诸如“某国政要孙女照片公开,魔鬼身材玉女脸!”“什么行业最赚钱?某知名人物暗示三个行业将成为新风口!”之类的虚假信息。

  张潇潇认为,“水军”在网络世界控制热搜、流量,炮制虚假舆论,轻则影响公众的判断、选择,重则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危害严重。

  “网络水军”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

  “水军”并非一个完美职业,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网络水军”如果发表不当言论,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涉嫌的罪名包括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诽谤罪、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如果作为组织者,组织、招揽其他人员散布虚假信息,同样可能涉嫌上述犯罪,且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起到主要作用,则要被作为主犯处理。

  多年来,“网络水军”如同网络空间的牛皮癣,长期存在却又难以根治。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相关部门的打击难度。

  如今,“网络水军”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乃至黑色产业链,但由于各个链条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信息网络上将任务化整为零进行发布,由网络兼职人员去“认领”,这种跨地域性和分散性增加了打击难度。

  不仅如此,“网络水军”背后主体的不确定性,成为了“水军”的保护壳,导致发生网络“水军”案件时,监管部门确定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不可控性。

  然而,对“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却并不曾削弱。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情节严重的网络有偿删帖行为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打击“网络水军”已是“有法可依”。自此之后,国家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有偿删帖管理愈发严格。

  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开展针对“网络水军”的专项行动。今年8月23日,中央网信办结合每年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作为“晴朗”系列专项行动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集中力量来整治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共同维护。相关部门的压力打击、网络用户也要注意不被“水军”带节奏,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在甄别、发现、防范“水军”上大有可为,必须主动扛起责任、牢牢把住关口,答好这道发展考题。

  (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央视网、人民网、半月谈、北京日报等)

  编辑:白静

  校对:袁凯

  审核:龚紫陌

标签:

责任编辑:热点